又到“冬储”时,今年有异样,商家无意愿,至今无动静———往年这个时候,钢贸商忙着囤货建仓,准备迎接来年的好行情,而今年市场异常冷清,商家基本不囤货了。这是近日《中国冶金报》记者在采访上海地区钢贸市场时了解到的情况,折射出钢材市场疲软、低迷的现状和钢贸商经营模式的改变。
某钢贸公司总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冬储’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变淡了,如今的钢材市场价格易跌难涨。价格上涨时,幅度小,持续时间短,只持续一周或一旬就很快震荡回落;而价格下跌时幅度大、持续时间长,持续一个月或几个月。在钢材市场严重供大于求、价格涨少跌多的格局之下搞‘冬储’、博行情,必输无疑。”
一些钢贸商算了这样一笔账:如果现在进货“冬储”,等到明年3月、4月份行情上涨时去销售,按照每吨钢材的资金成本(支付利息)50元/吨、时间3~4个月计算,仅利息就需支付150元~200元/吨。现在看来,明年开春之后,钢材市场价格涨幅达到150元~200元/吨比较困难。这样一算,谁还敢去“冬储”?
也有经营者说,年末往往是资金最紧缺的时候,特别是今年,银行对钢贸企业收紧贷款,这使得原本资金紧缺的钢贸商雪上加霜。在这样的情况下,钢贸商更不会搞“冬储”,去博明年的行情了。
另外,今年钢贸行业出现的“冬储”异样还体现在钢贸企业经营策略和销售模式的改变。某钢贸公司董事长对记者说,现在公司的经营模式改变了,不再注重分销零售,而是注重开拓终端市场,像钢厂一样搞直销直供,按照客户的订单组织资源,把库存量降至最低水平,甚至不备库存。过去,该董事长所在的公司每月向钢厂订购8000吨~12000吨钢材,钢材库存量常年在20000吨左右。现在,该公司退出分销零售,着重直销直供,向钢厂订货只是为保持与钢厂的关系,每月订购量锐减到1000余吨,库存量也只有2000吨~3000吨,按照客户的订货合同来组织资源。
总之,今年的“冬储”面临众多的阻力———钢市的疲软、资金的紧缺、商家经营策略和模式的改变等,这都成为钢贸商远离“冬储”的因素。由此也可看出,如今的钢贸商更加成熟了,不再盲目囤货、博行情,投机性少了,理性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