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产能过剩面临困难
提案指出,当前,我国在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中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一是市场环境有失公平,政府干预过多。一些地方为增加招商引资,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有的落后产能迁移到这些地区后,因成本降低实现盈利,增加了淘汰难度。
二是产业集中度低,退出渠道不畅通。我国产能过剩行业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且分散的问题。如河北邯郸33家炼铁企业平均产能只有189万吨,企业单体规模较小。由此带来诸多问题:产品结构不合理,低端产品多;恶性竞争,优不胜、劣不汰,产业难以发展升级;企业抗压能力低,关停并转后存在很多困难等。但是企业退出渠道不畅:融资成本高,登记变更、权证过户、资产清算等环节繁琐;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存在障碍;不同所有制企业难以实现有效重组;失业职工安置问题多等。
三是创新能力参差不齐,科技支撑体系不足。企业还没有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创新主体,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低附加值产品过剩,高附加值产品不足。如河北钢铁产能达到2.7亿吨,但面对京津冀庞大的汽车市场需求,汽车钢板仍然须要进口。
建立长效机制促进优胜劣汰
为此,民建中央提出5点建议。
一是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长效机制。
例如,取消各地各类差别政策,让市场决定要素价格,让各种所有制企业、各种行业享受公平政策待遇。简政放权,减少事前审批,加大事中事后的监管问责。建立更为严格的单位能耗标准和环保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制定高于国家的标准,通过倒逼机制实现优胜劣汰。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做好行业信息收集分析、政策咨询、企业协调等工作,建立产能过剩信息预警机制。
二是鼓励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建立落后产能企业顺畅退出的长效机制。
例如,拓宽企业兼并重组融资渠道,允许多种支付方式,提高并购融资中直接融资的比重。简化审批程序,推行并联式审批,避免互为前置条件。打破跨所有制企业兼并重组的藩篱,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放宽民营资本市场准入,利用企业兼并重组的契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三是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建立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长效机制。
进一步发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由企业提出订单式研发需求,建立企业和各级技术实验中心、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机制,促进产学研结合,加速成果研发与转化。鼓励引导企业在国内外建立研发基地、技术交流中心等。
四是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健全支持“走出去”的长效机制。包括推动产品“走出去”和鼓励企业“走出去”,转移和输出部分产能。
五是以人为本,完善相关人员安置保障的长效机制。
例如,积极稳妥解决职工劳动关系变更、社会保障关系接续、拖欠职工工资支付等问题,发挥失业基金的避险功能,减少隐患。将失业人员纳入就业服务体系,落实好促进自主创业、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和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政策,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