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针对港口区域的污染治理难题,河北南网大力推进“岸电上船”,使用“岸电上船”技术实现以电代油,既改善了港口环境,又降低了船主燃料成本,同时增加了电量营销,能取得巨大的环保、经济和社会效益。
与此同时,针对河北港口和浅海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解决海上用电为突破口,河北南网将海上石油钻井作业平台的海上用电“拉上岸”,开拓了继岸电“上船”之后再“入海”的电能替代新模式,实现了节能减排和市场开拓的双赢。
“岸电上船”年售电量超两亿
黄骅港是河北沿海的地区性重要港口。黄骅港三千吨码头“船用岸电”示范项目是河北南网在港口实施 “以电代油”重点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河北省电力公司大力推动电能替代工作的一个缩影。
黄骅港还是我国主要能源输出港之一,现有各类生产性泊位25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9个,2015年港口吞吐量 达到2亿吨。黄骅港不仅是我国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的出海口,还是中西部和京津冀地区的重要出海口,按照河北省将黄骅港建设成为“一带一路”重要出海口和重要战略支点的目标,预计到2020年,黄骅港吞吐量将达到3.6亿吨,集装箱达到150万标准箱。
但长期以来,在港口运营管理中,码头船舶装卸货物、疏浚航道主要依赖船载发电机组提供动力,稳定性差且能耗高,每年船舶燃油费就占到码头运营总成本的50%。
此外,船舶在港靠泊期间,燃油发电机会产生大量有害物质,严重制约了港口的可持续发展。据了解,全球70%的船舶废气排放发生在近港区域,其中60%~90%发生在停泊期间,并且扩散速度很快,对港口附近区域尤其是人口密集区造成严重空气污染。研究数据显示,船舶使用岸电与正常的船用燃油比较,氮氧化物、氧化硫、悬浮物排放量分别可减少97%、96%、96%。
因此,黄骅港所在的渤海新区加强与供电企业的合作,有针对性地对黄骅综合大港岸边线路进行了改造,使靠港船舶所有设施都能使用岸电驱动,并在综合港区20万吨矿石码头和3000吨码头试点建设“船用岸电”示范项目。
河北南网结合黄骅综合大港地域特点,深入开展电能替代潜力调研工作,并撰写了“船用岸电”可行性报告。在此基础上,具体负责项目实施的沧州供电公司在综合港区改造项目中采用10千伏岸电应用系统,在3000吨码头试点建设项目中采用0.4千伏岸电应用系统,通过变频、变压电源,解决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船只用电设备电压、频率各不相同的难题,利用低压上船方式为靠港的船舶提 供岸电支持,最终实现“船用岸电,以电代油”。
目前,综合港区和3000吨港区两个“岸电上船”示范工程已经投运,平均用电负荷分别约为520千瓦和1500千瓦,两个项目年增售电量分别为292万千瓦时和2.2亿千瓦时。
岸电“串起”海上钻井平台
作为河北南网区域内唯一拥有沿海港口供电职能的供电公司,沧州市供电公司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大力推进“岸电上船”的基础上,把电能替代的眼光瞄准“岸电入海”工程。
在距离渤海新区海岸10千米处,中石油有两处海上钻井作业平台,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该平台只能采取“自发电”模式,依靠2万千瓦大型柴油发电机组维持平台设施运转,因燃油消耗大、设备折旧快,发电成本高达1.8元/千瓦时,且电源独立运行,供电可靠性差,对企业经济效益造成一定影响。
沧州供电公司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为客户量身设计了解决方案,借助距离海岸最近的埕海变电站功能优势,从陆地援电入海,利用埕海110千伏变电站,向岸边架设35千伏线路,再通过海底电缆连接客户海上作业平台变压 器,经变压器对平台工作、生活设施供电,逐步替代客户自身柴油发电机组,实现由岸电带动平台作业的目的,为中石油海上钻井平台油气生产提供电力保障。
岸电的高经济性和可靠性特点得到了客户的认可,经过一年多的沟通,中石油河北公司不仅同意开展“岸电入海”工程,而且答应自己出资建设。
该工程于2013年4月立项,同年11月10日正式投运,总投资约为5亿元人民币,其中岸上部分投资7000万元人民币、海上部分投资7000万美元。工程投运后年增售电量1.6亿千瓦时,按每千瓦时0.86元计算,客户可节约52%的用能成本,而且岸电技术成熟,可靠性高,不易发生停电事故,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
根据港口发展规划及岸电应用测算,如果黄骅港综合港区全部使用岸电技术,黄骅港的运营成本将降低三分之一,氮氧化物、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将减少97%左右。下一步,河北南网将以此项目为契机,与当地政府共同开展渤海新区“以电代油”示范工程,力争在2020年之前,完成港口柴油发电机组全替代任务,实现节能减排、客户降低成本等多方共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