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活跃度渐下降
传统钢贸难以为继
据中物联钢铁物流专委会提供的一份行业调研报告,自2012年钢贸危机以来,在“温水煮青蛙”式的慢跌行情及价格无支撑可寻的心理煎熬下,众多贸易商逐渐退市。据不完全统计,上海近70%、全国其它地区近30%的钢贸商退出行业,全国钢贸商数量从20万家迅速缩减到10万家左右,市场活跃度进一步降低,行业重新洗牌在所难免。
分析人士指出,传统钢贸的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已经走到尽头,这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微利无利已成市场常态。据估算,整个传统钢贸界,六成以上钢贸企业吨钢净利低于10元。近半数企业已对自己的盈利能力没有信心,近年来不断调低盈利预期,有的甚至已经在评估年度亏损控制范围。
盈利来源单一导致利润低下。大部分传统钢贸商的盈利来源仍主要是“倒买倒卖”赚差价。这种传统的“低买高卖”的单一模式,时至今日已不能适应市场形势的变化。
融资问题成最大制约因素。有评估认为,传统钢贸行业中相当一部分企业自有资金低于3000万元,若去掉包含其中的注册资金、固定资产等,实际用于经营的流动资金可能还不足注册资金的十分之一。
钢铁电商平台井喷
盈利模式仍显原始
目前,全国钢铁类电子交易平台正呈“井喷”态势。不过,大部分钢铁电商平台都还处于烧钱的较“原始”阶段。
据中物联钢铁物流专委会的最新调查,目前全国钢铁类电子交易平台已增至178家,在全国大宗电商平台总数中占到27.6%左右,呈现“井喷”态势。去年全国第三方钢铁电商平台交易量(自营+撮合)超过6000万吨,总交易额破2000亿元大关,全国钢材网上销售量占比已达到了近10%。
据了解,目前,在全国钢铁电商业界走得最快、做得相对最完备的上海钢联(120.670,10.97, 10.00%)属下的钢银平台,在电商运营新模式的设计上,对于旧模式的“针对性”是极强的。上海钢联董事长朱军红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总结了电商的三大好处:一是透明;二是高效;三是安全。
“现在,各家都在试,很难说已找到了一种成熟的、放之行业皆准的盈利模式。”朱军红等业内人士说。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不管今后钢铁电商会在哪一种盈利模式上“稳定”下来,其先决的基础条件是形成电商平台的产业链“闭环”。也就是说,电商平台应该是最开放的平台,同时又是不能有“敞口”的平台。最开放,就是它向社会上的一切有关联和合规的资源开放;无“敞口”,就是开放平台在完成资源集纳之后,要形成采购、销售、融资、结算、运输、配送等“前后道”环节的闭环运作,以此降本增效、保障安全、控制风险。上海钢联的钢银平台基本完成了这个闭环,最新推出的“运钢网”一上线,运营效果就显现出来,车辆、线路、往返路程等等因素的平台配置,大大提高了效率,压缩了物流成本。
不过,业内人士还指出,对于国内大部分的钢铁电商平台来说,目前的状态要“原始”得多,基本还处于信息撮合和交易撮合的阶段。钢铁电商的现实路径是,以免费求“人气的集聚”;在人气的背后“延伸开拓”,在物流和融资等衍生环节酝酿未来的“大事业”。
依托钢铁“互联网+”
嫁接产业增值提效
钢铁电商尚“立足未稳”,钢铁“互联网+”的一张更大的“网”已经覆盖而来。整体来说,对于仍处于烧钱阶段的钢铁电商,依托“互联网+”能否使钢铁行业扭亏为盈是业界关注重点。
钢铁“小网”与“大网”的关系,已经引发业界的思考。作为中国钢企的领头者,宝钢的探索应该说是比较领先的。宝钢在国内外同行中,一个比较独特的优势就是,从20年前就开始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线下实体网。今后,虚拟网和实网“两网融合”,就是最理想的状态。 据介绍,钢铁“互联网+”的那个“加号”,是在整个钢铁业的制造、贸易等领域进行“智慧整合”,利用信息化技术、互联网技术,不仅把企业内部的边界打通,而且将站在行业的高度,跨行业地打通和上游供应商、下游用户系统之间的边界。未来,通过电商这个平台,可以帮助钢厂找到最终用户,可以让整个生产过程的物流效率最高。钢厂可以第一时间看到汽车厂新接订单的变化,以此来决定要生产什么钢材。
在新近的一次“创新大讲堂”上,上海交通大学[微博]校长张杰面对南洋模范中学的高中生发表演讲时说,“互联网+”的关键在于那个“+”,它不是虚幻的东西,而是要实实在在与社会和生活结合。宝钢股份(8.02, -0.64, -7.39%)总经理戴志浩也认为,互联网不是“为互联网而互联网”,互联网只有和传统的产业嫁接在一起的时候,对整个社会创造的价值才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