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在“第十一届中国核能国际大会2015”论坛上,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徐玉明表示,按照规划,到2020年以前,中国还要新建35GW,平均每年新开工5到6台机组,新增核电投资5000多亿元。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从会上了解到,目前国内投运和在建的核电厂已达40多个机组,安全水平和运行业绩达到全球核电机组中值水平以上,有的机组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核电设备制造方面,设备国产化可达80%以上,主设备年供货能力达10套以上。
考虑到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速度以及现有能源结构,上述量级显然还不够。
在徐玉明看来,到2030年全社会用电量可能比现在增加1倍,而我国的能源结果不合理的现象十分突出,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的66%,占电力生产的75%,非化石能源占比仅11.2%,“要实现2020年化石能源占比20%、2030年以前碳排放达到峰值的目标,唯一选择是发展包括核电在内的低碳清洁能源”。
安全运营是核电绕不开的话题,据了解,新建核电机组要符合三代核电安全标准,进一步降低堆芯融化及放射性释放概率。以华龙一号、AP1000、CAP1400为代表的三代核电技术将成为中国未来核电规模化发展的主流。
4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核准建设“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示范机组,20多天后,在福建福清,这项示范工程的首台机组——福清核电5号机组正式开工。
中核集团自1999年就开始研发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从CNP1000到CP1000,再到ACP1000,最后与中广核的技术融合,形成了“华龙一号”。
厦门大学能源学院副院长郭奇勋表示,此前的AP1000是我国从国外引进的三代核电堆型,而“华龙一号”属于自主品牌,通过示范实践也可以达到三代技术,这样国内外核电设计技术方案有可能在我国并存,并在国内同时发展。
本报记者注意到,国内建设提速的时候,核电“走出去”也在加快。
今年1月份,中国与巴基斯坦签署了340亿美元的投资协议,将建设大规模核电厂,此后,中国又与阿根廷政府签订了《关于在阿根廷合作建设压水堆核电站的协议》,“华龙一号”出口拉丁美洲。
中核集团总经理钱智民测算,出口一台“华龙一号”,大概相当于出口30万辆汽车,全寿期估值大概在1000亿元。“华龙一号示范堆是商业示范堆,已经批量化了,国内要批4台示范堆,国际上也签了2台合同、5台框架协议、后续还要签。”钱智民曾向媒体如是表示。
巧合的是,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明确到2020年掌握一批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到2025年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而在已经明确的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中,将聚焦电力装备等十大重点领域。在电力装备方面,国家将推动大型高效超净排放煤电机组产业化和示范应用,进一步提高超大容量水电机组、核电机组、重型燃气轮机制造水平。
外界分析,《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核电设备制造商将受益颇多。目前,上海电气(21.57, 0.88, 4.25%)(601727.SH)在核岛领域的市场份额较高,特别是堆内构件和控制棒驱动装置。截至2014年年底,东方电气(29.06, 2.05, 7.59%)(600875.SH)的高效清洁能源在手订单为810亿元(含核电),占其1267亿元在手订单的64%。
但也有人发出了善意提醒,不要对核电“走出去”盲目乐观。
世界核能协会总监FrancoisMORIN在当天的演讲中也提到,全球的核电会有非常大的增长,但发展也有很多挑战,尤其是中国。他认为,中国走出去的热情,有点过热了。
中国存在巨大的核电潜在产能,阿根廷则计划重振核工业、调整能源结构。不过,虽然核电是阿根廷的重大工程,国企也确实比民营或中小企业抗风险性强,但政策风险以及汇率风险,还是值得警惕。
“我不想让大家失望,但要告诉大家现实。”他说,中国的核电企业,在全球建立名声,只是时间的问题,“现在非洲在建的核电站数量为0,我不认为现在不抢占就会失去机会,所以没必要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