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最差,只有更差,是航运企业目前所面临的窘境,那么,作为其上游的造船业又如何?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的最新统计显示,2015年前4月,造船企业新承接船舶订单、手持船舶订单同比均下降。其中1-4月,承接新船订单663万载重吨,同比下降78.1%;4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3996万载重吨,同比下降6.8%,比2014年底下降6.3%;4月末手持出口船订单13394万载重吨,同比下降4.9%。
同样下滑的还有造船企业的业绩。统计显示,2015年前3月, 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0.5亿元,同比下降10.6%,其中船舶制造业31.8亿元,同比下降13.2%。今年 1~4月,船舶行业88家重点监测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76亿元,同比增长5.3%,利润总额18.5亿元,同比下降15.9%。
“能盈利的主要是一些国有造船企业和技术比较先进的民营造船企业,大多数民营企业经营困难,甚至陆续进入破产重组。”一位行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透露,去年年底以来,包括明德重工、东方重工等在内的一系列在当地还算有规模的造船企业,先后提出破产重组申请,一度是国内最大的外资造船企业STX(大连)造船更是在重整失败后,被法院裁定破产清算。
据本报记者了解,2004~2008年航运业顺风顺水的时期,造船业也是一路高歌,银行资本、民间游资纷纷扑向造船业,大量的中小造船企业也是在这种情况下成立起来的,有的甚至是一夜之间建船厂。然而,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航运企业纷纷陷入亏损,整个航运市场也陷入持续的运力过剩,上游产业链上的危机迅速传递到造船业,大量的退订单开始出现,随之而来的融资难对船企的资金压力却更大。
一家造船企业的管理层就对本报记者指出,在这一轮危机中,银行变得非常挑剔,很多甚至谈船色变,尤其是对民营造船企业,只有两三家还能获得持续的支持。“最近几年,很多银行把船舶业列入了‘黑名单’,除了国营大船厂外,很少给民营船企贷款。不过,根据国务院发布的《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一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还是鼓励融资倾斜的。”
“未来集装箱船、干散货船等都不是我们发展的重点,而是要把品牌做好,向高附加领域发力。” 民营造船企业太平洋海工的联合CEO颜正云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太平洋海工的主要订单就来自气体运输船及海洋油气装置模块制造,客户也主要来自国外。
最近,太平洋海工就向丹麦船东Evergas交付了27,500m3 Multi-gas (LNG/Ethane/LEG/LPG)首制船,这艘新船是Evergas与SOE签订的一系列6艘LNG中的首艘,2015年将完成总计3艘的交付,2016年则完成后续3艘的交付。
“这也是继建造液化石油气(LPG)、液化乙烯(LEG)系列船之后,公司首次研制的高技术含量液化天然气(LNG)船,目前,公司的产品链已覆盖清洁能源的液化气船全系列,气体船的在手订单就有70亿元。” 颜正云透露。
据本报记者了解,海工设备由于技术难度大,比普通造船的附加值也更高, 目前主要是韩国和新加坡企业获得较多订单,因此在造船行业低迷期,海工领域是国家支持的船舶行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