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日起,国家发改委、国家质检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的《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施行。
这是根据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为推进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改善空气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南粤大地,广州检验检疫人以忠于职守、为国把关的态度和勇于吃苦、无私奉献的精神,在黑煤堆里撑起一片晴空。
实施新办法
煤炭作为大宗资源性商品,一直是广东广州检验检疫局工作的重点。广州年均进口煤炭约1000多万吨,辖区内既有进口煤炭吞吐量位居全国前五的新沙港,又有老牌煤炭进口大港黄埔港。
据广州局副局长丘斌介绍,由于煤炭涉及到国家经济安全、环境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多年来,广州局不断强化进口大宗资源性商品检验监管的力度,进口煤炭检验工作成效显著,得到了国家质检总局和广东局的高度肯定。
《办法》实施前,广州口岸进口煤炭检验一般依据贸易双方合同进行品质检测和重量鉴定,主要不合格原因是全水分、灰分、发热量、结焦性指标等不符合合同要求。大量进口煤炭在解决我国能源不足问题的同时,检验检疫部门也在实际工作中检出了部分劣质煤炭。据统计,广州局辖区2014年度进口煤炭203批、重1065.34万吨、货值63146.73万美元,检出进口不合格煤炭66批,不合格率达到32.5%。
《办法》的出台恰逢其时。确立和统一了商品煤质量管理的标准,除了明确常规指标灰分和硫分限量值外,还确定了汞、砷、磷、氯和氟等五个有毒有害元素含量指标。同时《办法》还对在中国境内远距离运输(运距超过600公里)商品煤的质量,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用煤质量及商品煤标识、运输、存储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
此次《办法》的出台,首次在国家层面确立了对煤炭质量的管理,意义重大,将对国外劣质、高汞、高砷、高磷、高氯以及高氟煤的进口产生较大影响。”丘斌说。
确保准确度
当记者踏着雨后的泥泞来到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煤炭集散地之一——新沙港时,来自印度尼西亚的6万吨煤炭正在卸货。
绕过一堆堆经过雨水浇注却还零星冒着青烟的煤堆,记者看到了广州局新沙办化矿科副科长黄远飘。“从凌晨抓斗卸货,我们的工作就开始了,无论是原来对煤炭的采样工作,还是现在新增的对煤炭放射性检测和夹杂土壤、杂草等检疫工作都需要边卸货边进行,仅这一船煤炭,卸货过程就需要50多小时,那就代表我们的检验检疫人员需要6~7个班次无休止连续作业。”黄远飘说,这样24小时不间断作业在这里早就常态化了,“一切围着船期转”。
新沙采制样队队长陈福是广州局的“名人”,在新沙口岸从事煤炭采样工作十多年,每天煤堆里来、煤堆里去。《办法》实施后,样品检测增加了5个微量有害元素和灰分、硫分以及发热量共8个项目。对此,采制样队的5名人员更加谨慎了。
由于煤炭品质和粒度不均匀性,采样人员按规程需要持续多点采得具有代表性的样品,“采样不准确,则制样和化验工作就无从谈起。”陈福说,“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度。”
提升有效性
对于《办法》的落实,远远不止记者看到的这些。
作为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煤炭集散地之一的新沙口岸,年进口煤炭总量占广东的近20%,在广州局新沙办主任华志涛的带领下,一系列加强进口煤炭检验监管的行动正紧锣密鼓地展开。
去年6月份开始,新沙办按照质检总局的要求,对从新沙口岸进口的煤炭开展环保项目监测,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共监测进口煤炭56批次、重391.8万吨,帮助兄弟局制备微量有害元素分析样62批次,其中发现有一批6.2万吨的印度尼西亚褐煤硫分超标,质检总局检验司还派出工作人员到新沙口岸对新规实施前的监测工作进行调研。
去年底,广东局、广州局和新沙办人员都在“跑企业”,对重点企业及单位进行新规宣传,还在新沙办针对25个煤炭企业及代理公司的70余名代表进行集中宣传,提醒企业即将面临政策变化可能导致的商业风险。
密集的宣传引起了企业的重视,多数企业已经将《办法》所要求的环保项目添加至外贸合同中,保护了我国企业的利益,无形中有效遏制了劣质煤炭的进口。
去年,按照质检总局的要求,广州局重点加强对煤炭实验室的投入,第一时间配备了测汞仪、原子荧光光度计、氟离子测定仪、氯离子测定仪和高端智能电位滴定仪等6台检测仪器,可按新规要求开展汞、砷、氟、氯等项目的检验,使新沙实验室全部满足《办法》要求的检测能力,提升了煤炭监管的有效性。
如今,新沙煤炭实验室已发展成为质检总局区域性中心实验室,是华南地区检验检疫系统内最先开展煤炭分类项目检测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