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在会上通报:“2011年全国原煤产量为35.2亿吨,同比增加2.8亿吨,增量为历史最高水平。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中的比重接近80%,继续发挥主体能源作用。”
同期,我国煤炭净进口1.68亿吨,同比增长了15%。综合煤炭、油气进口总量,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由本世纪初的7%上升到2011年的14%。
在粗放的发展模式下,我国煤炭生产和消费规模逐年递增。国家能源局预测,到2015年全国煤炭年需求将达到39亿吨。“十三五”以后,全国煤炭需求量在40亿吨以上逐年增长。
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会上强调:“'十二五’时期是煤炭行业转方式、调结构,实现从量的增长到质的转变的重要时期,要切实抓住机遇,积极推进煤炭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煤炭消费比重不降反升
2011年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出现逆调整,煤炭在生产和消费中所占比重不降反升。按照“十二五”期间的初步设想,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应逐步下降,由70%以上逐渐下降到65%左右。
根据煤炭行业协会统计,2011年我国煤炭产量35.2亿吨,约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78.6%;煤炭消费总量35.7亿吨,约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72.8%。煤炭生产和消费总量同比分别增加2.1和1.9个百分点。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说:“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状况决定了在今后较长时期内,煤炭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
反映在电力装机上,中电联秘书长王志轩亦认为:“以煤为主的电源结构不会改变。非化石能源短期内无法实现大规模替代。”
理由是,水电经济性好,但资源总量有限;核电已经具备经济竞争力,但是受技术、安全等制约,近期开发规模不大;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成本高、出力不稳定,短期内无法有效替代化石能源。
能源局局长刘铁男在会上说:“要正确认识煤炭的主体能源地位。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有所下降,但作为主体能源的地位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不会发生改变。”
但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供应模式,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带来麻烦。能源局要求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按照能源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长产业链和高附加值的要求,着力提高煤炭加工转化效率和效益。
但这并不意味给为煤化工政策松绑。刘铁男强调,“由于煤化工高投入、高排放、高消耗,国家能源局很快将出台相关规划,防止煤化工遍地开花、产能过剩。规划基本思想是让缺水、缺煤的地方原则上不要搞煤化工。”
煤炭产能近期过剩压力显现
王显政不止一次提醒煤炭企业应警惕煤炭产能过剩,煤炭市场出现大起大落。在全国煤炭工业会议上也不例外。
他说:“现阶段,受国际金融危机深度影响,我国经济增速下行,煤炭市场需求放缓、价格下滑,煤炭产能过剩压力显现。”
从煤炭投资与产能建设分析,“十一五”期间共完成投资1.25万亿元,加上2011年的4700亿元,共计1.72万亿元。按800元/吨产能建设计算,可形成产能21亿吨,其中5亿吨转入“十三五”,“十二五”净增产能16亿吨,加上现有煤矿产能,全国煤矿总产能近期过剩的问题明显。
从煤炭价格、库存和企业应收账款等方面分析,秦皇岛5500大卡市场动力煤价格由去年11月中旬的860元/吨下降到目前的760元/吨左右,下降100元/吨。1月末,全国重点发电企业存煤8078万吨,可用22天;2月21日,秦皇岛港存煤达到822万吨,创历史新高;2011年全国大型煤炭企业应收账款达到1650多亿元。
王显政说:“从目前全国煤炭市场供需形势分析,今年二季度以前,将继续保持煤炭供需总体平衡、相对宽松态势。煤炭企业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科学组织生产,按照市场需求适当调控产量,促进煤炭供需平衡,防止市场出现大起大落。”
在煤炭开发布局上,能源局提出按照“控制东部、稳定中部、发展西部”的原则,形成煤炭资源开发的战略梯度。
这一发展思路背后,是国家煤炭区域格局出现的变化。
近年来,我国煤炭资源开发越来越向晋陕蒙宁等西部地区集中,煤炭调出区与主要消费区的距离增加;河南、贵州等省从煤炭调出省逐渐转为煤炭调入省,全国煤炭安全稳定供应保障的难度也随之加大。(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