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张献卫,39岁,蒋庄煤矿煤质运销科铲车班班长, 1995年参加工作,先后在蒋庄煤矿选煤厂、煤质运销科工作。自2000年以来,一直与铲车缘不可分。谈起自己的工作,他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是简单的一句:“没什么,只是手熟而已。”质朴的话语,却凝聚了他15年来的刻苦钻研和不断进取。不炫耀不张扬、默默学细细品是他的人生信条,正因为如此,他也在这个岗位上练就了一身“绝活”。
初始接触,无限疑问
记得第一次走进张献卫,是伴随着一阵阵轰隆的机车声,只见一辆如庞然大物般的铲车轻轻松松得就将一瓶矿泉水收入囊中。心中不禁惊叹起来,那么巨大的铲车竟然将小小的矿泉水瓶子稳稳地捡了起来,回过神才发现这是一场技术比武。张献卫皮肤黝黑,身材魁梧,面容带着山东人特有的忠厚和朴实,外形的粗犷与技术的精湛成为了鲜明的对比。近距离的接触,让我改变了对铲车司机只会使蛮劲、干粗活的印象。
铲车也能练出绝活吗?带着种种疑问,笔者和张献卫聊起了关于铲车司机的工作和生活。当问到铲车怎么能轻易做到将矿泉水瓶拾起时,他笑了笑,说道:“这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我只是手熟罢了。”听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这不是卖油翁的话吗?是呀,一项工作长时间不停地重复,是会很熟练的,但要干得精细,练出绝活,还得靠个人的悟性和长年累月的不断钻研。
深入了解,无限感概
铲车司机是枯燥的岗位,来来回回重复作业,如果没有耐心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是很难坚持下来的。当然,功夫不是一天练成的,技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平时的用心外,还要有对工作的责任心和认同感。张献卫每天工作时,都会留心谁今天装车装得漂亮,装得标准高,取人之长,汲取精华,在工作中摸索,在摸索中继续学习。工友每每提起他都是满满的赞叹之词:“他可是个开铲车的能手,把铲车都开出‘花’了”。
铲车司机的日常工作比较繁琐,主要负责混煤、洗混、煤泥等多个煤种的发运,并负责配合洗煤厂回煤。如何高效发运,能够在相同的时间内装更多的车,确保降耗发运是他工作的不竭动力和目标。在发运高峰期,每天都要装200多辆车,而铲车重17吨,装一铲是5吨,动一动就是油,更是钱。面对当前煤炭市场的困难期,地方运煤车辆为了多赚运费,装少了煤,车辆不走,大大影响发运时间;可是,装多了,驻矿的地方交管部门又不同意,车辆要倒回来卸车,就更影响发运。于是,这就要求铲车必须做到精准装车,减少装运过程中的吨位误差。作为一名业务精良的铲车司机,张献卫做到了“人车合一”。每当发动机响起的时候,他就能准确快速地确定在哪一个位置下铲,这一铲下去是多少量,都能控制住。经过现场实地测量和计算装车的精确度,吨位误差均在100公斤以内。就这样,日复一日,他练就了精准装车的绝技。目前,通过计量数据与允许最大载重比较,装车精准在500公斤内,不仅杜绝了超重回头车,兼顾了车主的利益,而且节省了发运油耗,实现了高效发运。
有了精准度,提高了装车速度,就具备了“天时地利”,而“人和” 指的就是铲车司机维修并排除机车故障的技能。张献卫能根据发动机的异响,迅速地判断出故障源并可以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及时排除故障。有一次,其他工友在装车过程中,铲车突然出现了故障,怎么也发动不起来,不巧的是,张献卫正在外地学习。当他接到了工友焦急的电话,简单听取了铲车故障的基本情况,随即在电话中指导工友,一点一点排除了故障。事后,同事都开玩笑说,张献卫神着呢,都已经达到了“人车合一”的境界啦。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15年的时间,张献卫练就了如卖油翁一样的本领,可是他又区别于卖油翁。因为他深知,只有勤动脑思考,多动手实践,才能练就游刃有余的技能。他在工作中,不断地自我总结、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独创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技术,并总结出“望闻问切”的铲车装车法。“望”,通过观察所装煤种的体积大小来判断数量以便及时调整装车质量,提升装车速度;“闻”,注意闻机车在发动时的尾气气味以及机油味道来判断机车状态,做到提前预防预控,保证机车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问”,通过询问上一班人员在工作时遇到的问题及工作中出现的情况来判断机车效能;“切”,通过用手抚摸机车温度以及机车发出的震动情况来判断机车是否可以继续正常工作。
张献卫在平凡岗位上练就了一身不平凡的绝活,因此他在矿举行的技术比武中,在精准度、速度和故障维修等各项比赛项目中均获得第一名。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过多的修饰,只是默默无闻地每天重复开铲车的动作;敢打敢拼,有着敢啃“硬骨头”、“打硬仗”的心理素质。他说:“当遇到困难,遇到难题的时候,是最能锻炼和考验一个人的责任和才能的时候。我只是选择了不退缩、不放弃。但是,要想战胜困难,必须要讲方法和策略,讲究科学和技巧,不能蛮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