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过剩产能要借政府之手强力推进的时候,意味着此前被一些经济专家津津乐道的让市场自动调节的理论全面瓦解。
1月2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专题会,研究抓好今年有关重点工作,抓住化解过剩产能、消化不合理库存、促进企业降本增效等方面的难点问题,综合施策,率先从钢铁、煤炭行业入手取得突破,增强企业活力和投资意愿,缩短转型阵痛期,化解各类风险隐患。
这是继1月4日李克强在太原主持召开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工作座谈会,提出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后,一个月内再一次在国务院重要会议上提出这个同样的问题。
实际上,去年12月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李克强就明确提出,清理处置“僵尸企业”,到2017年末实现经营性亏损企业亏损额显著下降。
看来,这个以化解过剩产能为目标的行动,已经上升为一个必需完成的政治任务。
煤炭过剩产能有多少
国家统计局1月1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全国累计生产原煤36.94亿吨,同比下降3.5%。单月同比降幅与累计同比降幅较上月均有所缩小。
数据表明,2015年12月份,全国原煤产量31659万吨,同比下降0.3%;环比减少36万吨,下降0.11%,这是继连续3个月增长后的首次环比下降。
自2012年以来煤价一路重挫,煤炭销量也一路下行,煤企不得不面临量价齐跌的双重绞杀,煤企经营性现金流纷纷锐减,造血能力几近枯竭,整个行业负债率已经上升到67%,加杠杆的空间已经不大,进退两难。
中国煤炭资源网最新数据表明,2015年12月份全国动力煤矿区亏损面在八成左右。相比11月,动力煤样本矿区亏损矿井个数占比96.6%,环比收窄1.5个百分点,亏损产能占比85.9%,与上月比收窄5.8个百分点;炼焦煤样本矿区亏损面在九成左右,亏损矿井个数占比95.9%;亏损产能占比95.91%,与上月相比持平。
动力煤方面,所选取的265个矿井中,12月份盈利矿井产能9900万吨,占比只有14.1%,受各矿区煤质及生产、运输成本因素影响,盈利能力最强的矿区为神东矿区(神府区),盈利能力占比33%;而内蒙的准格尔矿区、万利矿区以及平朔、朔南矿区全部处于亏损状态。
炼焦煤方面,所选取的122个矿井中,仅有5个矿井目前在唐山地区处于盈利状态,盈利矿井个数占比仅为4%,盈利矿井产能605万吨,占比只有4%。其中盈利能力最强的矿区为离柳矿区,盈利能力占比11%;内蒙的包头矿区、河北的开滦矿区所选矿井全部处于亏损状态。
多少年来,一直困扰煤炭业的数据就是产能的真实数据,有人说55亿吨,有人说45亿吨,还有人说60亿吨,但是根据中煤协近期对外公布的“摸家底”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煤矿产能总规模为57亿吨,其中正常生产及改造的产能为39亿吨,而新建及扩产的产能为14.96亿吨,其中有超过8亿吨为未经核准的违规产能。
上述这组数据让人深感担忧:按照2015年煤炭消费量35亿吨估算,中国煤炭产能过剩达到22亿吨。仔细测算一下,过剩产能占到了正常需求量的62.8%,也就是说比正常需求多了62.8%,接近煤炭需求7个半月的消费量,也就是说全国煤矿停产7.5个月仍然能够满足社会需求。
被高估的煤炭需求峰值
这几年社会上对专家有一个统一的看法:专家的话不能信。
尽管上述说法有些偏激,但很多事实也的确印证了这样的观点。几年前,在煤炭市场火爆时期,记者曾多次参加煤炭行业的专家论坛,那时大家对行业整体持乐观的看法,普遍的判断是,中国煤炭的需求峰值为55亿~60亿吨。
实际上,上述所谓的峰值,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专家们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速,按照粗放利用的方式匡算出来的,其中并没有包含煤炭利用科技水平的提升、环保要求更加严格的因素。
近两年来,受宏观经济减速、煤炭供大于求及进口煤冲击等多种因素影响,尽管中国煤炭行业已全面下行,但业内研究人士对行业的预期依然或多或少的在承续之前的观点。
2014年3月4日上午,中国能源研究会煤炭分会及煤炭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举办“煤炭峰值预测与应对2014高层论坛”,在此次论坛上,煤炭工业协会规划设计研究院总经理李瑞峰做了“煤炭峰值预测及应对”的主旨发言,他表示,针对2013~2030年我国煤炭需求总量的综合预测基本判断为,煤炭需求总量在2020年达到峰值,峰值水平为41亿~47亿吨,同时,该课题组推荐直接法预测结果,也即峰值为47亿吨。
据了解,为了针对煤炭需求峰值等问题进行研究,由中国能源研究会煤炭分会牵头、煤炭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政策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石油规划总院、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华北电力大学等多家研究机构的20多位资深专家组成了《中国煤炭峰值预测》课题组,历时一年有余,收集国内国际大量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编制完成了《中国煤炭峰值预测报告》。
针对煤炭需求峰值的研究,该课题组采用了2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间接预测法,就是先预测能源总体需求量再减去石油消费量、天然气消费量和非化石消费量得出煤炭需求量,另外一种方法是直接预测法,采用电力、钢铁、化工、建材行业用煤需求加上其他用煤需求得出煤炭需求量。
采用直接预测法,要预测四大耗煤行业和其他用煤量。
首先看电力行业。2013年至2030年,电力需求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速逐步放缓。2020年前年均增速约6%,2020年至2030年年均增速降至2.76%。2030年全社会发电量达到10.5万亿千瓦时。2020年前电力用煤需求量增速为4.3%,2020年达到约26.3亿吨(折合18亿吨标煤),之后基本稳定,略有增长。
从钢铁行业来看,我国钢铁行业将在2015年达到峰值,生铁产量约6.88亿吨,用煤量将达到峰值,约6.16亿吨(折合4.22亿吨标煤)。
从建材行业来看,水泥需求量将在2018年达到峰值,约26亿吨,而用煤峰值将在2015年达到峰值,约为6亿吨(折合4.1亿吨标煤)。
从化工用煤来看,在2020年前增加较快,年均增速16.5%。之后增速下降,2020年至2025年年均增速0.96%,2025年达到峰值7.5亿吨(折合5.1亿吨标煤)。
预测其他用煤将缓慢下降,2020年降至2.8亿吨(折合1.9亿吨标煤)。
因此,按照直接预测法,煤炭消费量在2020年前年均增速为3.9%,2020年达到峰值47.6亿吨(折合32.6亿吨标煤)。2020年后煤炭消费量缓慢下降,年均降低0.43%。2030年降至45.6亿吨(折合31.2亿吨标煤)。
姑且不去理论上述“峰值”得来的科学性及可信度到底有多大,但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全国煤炭产量36.8亿吨,同比增长0.8%,另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2014年1月份公布的初步测算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煤炭消费量36.1亿吨左右,煤炭消费增幅由前10年年均增长9%左右下降到了2.6%左右。而2015年,全国煤炭消费量则为35亿吨。
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尽管增速放缓,但依然保持了稳健的增长,并未同时推动煤炭消费量的增长,反而出现下滑。也就是说,用经济增长来推算未来煤炭的消费量,显然存在盲点。
在煤炭发展的“黄金十年”中,提煤炭消费峰值仿佛过于飘渺,就像一场令人血脉偾张的足球比赛,场内的人被狂热的气氛包围着,难以冷静下来。而如今回头看,煤炭消费峰值可能被高估了。
煤炭业矛盾突出亟待解决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1月4日在太原主持召开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化解过剩产能要坚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综合施策”,因地制宜运用经济、法律、技术、环保、质量、安全等差别化手段,打出政策“组合拳”。
一是加大财税支持。中央设立专项资金,对地方和企业筹集的化解过剩产能资金进行补助,主要用于人员安置,支持力度与去产能规模挂钩。妥善解决企业办社会职能和历史遗留问题。
二是加强金融扶持。完善债务处置、不良资产核销等政策,对主动退出产能的企业给予支持,对违法经营企业和“僵尸企业”要停止续贷。同时要防止企业逃废债务。
三是妥善安置职工。兜牢民生保障底线,通过转岗就业、扶持创业、内部退养、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方式,合理安排分流职工,维护其合法权益。
四是加强监督考核。省级政府对本地区化解过剩产能负总责。清理取消地方违反相关规定制定的面向产能过剩企业的优惠政策和保护性措施,把落后产能退出纳入地方考核指标体系,加强社会监督,防止其死灰复燃。
其中第二条提到,对“僵尸企业”要停止续贷,更加值得关注。
目前,我国煤炭行业以国有企业为主导,国有企业通常用银行贷款进行投资。有迹象显示,银行为防止坏账增加,不得不继续贷款给“僵尸企业”;而地方政府为了稳定经济增长、防止职工下岗等,也愿意让这些企业“僵而不死”,等待煤炭市场回暖。
基于一些现实存在的问题,银行和地方政府的想法与中央的想法尽管步调有些不太一致,但背后透露出来的,更多的是无奈。
事实上,我国经济正处于“新常态”,煤炭行业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我国已进入传统能源稳步发展与新能源加快开发并存的新时期,能源消耗强度逐步下降,煤炭需求增长显著放缓,煤炭行业将进入长期低速增长期。
“十三五”期间,加快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化解煤炭产能过剩问题仍很严峻。业内人士称,我国煤炭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点:
一是市场供需严重失衡,煤炭需求放缓的同时,近10年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巨大,在建产能仍然较大。此外,进口持续保持高位,进口煤的价格还具有很大的竞争力。
二是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生产集中度低,人均效率低,产品结构单一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煤炭的安全开发、洁净生产、深度加工仍面临诸多问题。
三是体制机制的约束。企业管理粗放,负担较重,社会职能分离难,衰老报废煤矿退出机制不完善等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依然存在。
日前,财政部召集国内各大煤炭企业负责人在沈阳开会,议题主要就是研究落实去产能部署。所谓“去产能”就是处置“僵尸企业”,而煤炭首当其冲。
据了解,这次财政部召集国内各大煤炭企业负责人在沈阳开会,介绍了各地为有效缓解煤炭行业困境已出台的和拟出台的针对性举措,政策已经取得的效果和下一步工作思路、政策目标和实现路径,还介绍了地方对僵尸企业的界定标准、具体情况以及可行的处置路径,如兼并重组、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等。
煤企2016年如何破局?
在各方政策推动下,专家认为,2016年各地或将迎来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热潮。内蒙古2015年7月就拉开了上下游煤企重组的序幕。曾经是煤炭供应主力的山西,如今又转变成了煤炭行业整合的重地。
兼并重组、转型、退出,将是2016年煤炭行业的3大发展趋势。
一是煤炭兼并重组将成趋势。当前化解产能工作要与淘汰落后产能结合,建立淘汰落后机制。此外,煤炭行业前5家、前10家以及前50家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比例分别为27%、40%和73%,集中度相对较低,兼并重组将成为2016年煤炭行业的趋势所向。
二是煤炭企业转型迫在眉睫。这个必须十分谨慎,一定要根据自身特点和能力,选准转型方向,一定要做好市场需求、技术储备、人才培养、销售网络等方面的准备工作,绝不可盲目转型,以免转型不成反拖累主业,造成更大的困难。
三是退出机制要完善。截至2015年底,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跌至370元/吨,但2015年初则是525元/吨。面对煤炭行业如此严峻的形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曾王显政表示,目前煤炭工业协会以及相关部门已经形成了煤矿退出机制政策建议的初稿,其中将以市场化为主的方式化解过剩产能。各产煤省要制定煤矿退出机制的具体政策和确定退出的规模,而这也将成为各省考核机制中的一部分。
2015年12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表示,将设立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支持地方在淘汰煤炭、钢铁行业落后产能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等。根据媒体报道称,该专项资金规模首期可能为300亿元。据悉,就300亿资金如何分发等问题,有关部门还没有制定具体的标准。煤炭企业退出机制也将成为2016年煤炭行业的一大趋势。
专家建议,煤炭行业要充分利用好政策资金,对资不抵债、对冗员过多、对扭亏无望、对持续亏损、对危险矿井、对落后产能实行彻底的关停并转。当然,在实施策略上,政策层面要强化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的硬约束,并且配合运用价格杠杆等经济手段,用市场的办法来推动化解产能过剩。以往政府拉郎配的重组,应该止手了。
不过,有一个怪现象不能忽视,在煤炭行业困境下,大型企业鲜见大规模的减产迹象,这就使得煤炭行业的供需矛盾更加严重。究其背后的原因,就是煤矿没有合理的退出机制。
因此,专家建议,国家管理层面要改变对煤矿绩效的考核机制,不以产能论英雄,不以产量论强弱,而要造就供给侧的改革的要求,把清理僵尸企业、关停无效企业、分流转岗作为重点。个别特大型企业没必要在世界五百强中带着亏损的大帽子立足天下。
专家称,供给改革需要改什么,一个主要的任务就是去产能,这是大方向。从更深层次看,这轮煤炭市场下跌是产业结构升级、能源结构优化、工业文明发展跃升的必然趋势,减少非化石能源、降低消耗也是国家义务的担当。而煤炭企业要走出困境,根本出路就在于加大落后产能退出力度,参与全球市场化竞争、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不过,业内对煤炭去产能后的情势依然表现得不乐观,因为最关键的是,现在看不到走出寒冬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