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产能方面,官方的表态显示出了很强的决心。李克强总理1月4日在太原钢铁和煤炭企业调研时强调,化解过剩产能要继续坚持以壮士断腕的精神。《人民日报》今日发文称,今天不以“壮士断腕”的改革促发展,错过了宝贵的“窗口期”,明天将面临更大的痛苦,甚至可能跌入万劫不复的陷阱。
中金报告称,化解产能过剩取决于政府的决心和切实可行的政策,预计政府目标是未来3-5年去产能30%。其中,钢铁至少减少3亿吨产能,煤炭产能至少要减少三成以上。
然而,尽管官方去产能决心很大,但面临的困难也非常大。中信证券报告总结了六点最核心的去产能面临的困难,基于目前已出台政策和以往去产能的经验,中信还提出了一些可能的对策方案:
1. 怎么确定要去掉的产能?
从李克强总理、发改委、工信部等相关部门的表态和发言可以看出,政府希望主要用市场化方式去产能。但在我国现行体制下,仅靠市场化手段仍不足以完成去产能任务,还需要配合一定的行政手段,为此政府制定了两大指标,一是“僵尸企业”,二是环保、能耗、质量、安全四个标准。
2. 怎么“去”产能?
从之前我国去产能的经验和国际上通行做法看,去产能的具体方式主要有兼并重组、破产清算、产品和技术转型升级等。
从目前的政策风向看,兼并重组是政府最提倡的方式。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的去产能总体思路,要求研究制定全面配套、因地制宜的政策体系,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提升产能运作效率,化解过剩产能。
另外,通过产品和技术转型升级形成新供给也是去产能的重要手段。据报道,工信部目前正着手制定《关于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将积极鼓励、支持企业研发传统产业转型所需要的共性核心技术,以对过剩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起到提升作用。
当然,破产清算也是产能退出的必要选择。一些经营情况非常差或者不符合环保、安全等标准的企业要果断破产清算,这是最为彻底、果断的去产能方式。
3. 去产能的钱从哪来?
目前市场不看好去产能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配套资金问题上,特别是去产能带来的职工安置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对此,中信证券提出以下可能的措施:
政府已经通过降电价筹措了一笔专项资金。据21世纪经济报道,在火电上网价格调低后,高耗能行业的销售电价没有调整,工信部人士透露,这部分多出来的利润,将设立“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首期规模为300多亿。
中央和地方财政也将拨款用于僵尸企业职工安置。李克强总理在煤炭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座谈会提到“去产能要加大财税支持,中央设立专项资金,对地方和企业筹集的化解过剩产能资金进行补助,主要用于人员安置,支持力度与去产能规模挂钩。”
还有转移支付可作为资金支持。本轮去产能过程中,中央可以通过专项转移支付的方式,给予产能过剩严重的地区财政支持,解决当地的去产能资金短缺问题。
4. 去产能后人如何安置?
中信证券认为,下岗职工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安置:
对于兼并方留用的僵尸企业职工,可通过技能培训让职工转岗,国家给予税收优惠和其他补贴;对于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国家将给予一定税收优惠和其他补贴;对部分职工办理买断下岗或提前退休;此外还可以通过转产来安置职工,包括转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鼓励下岗“转创业”也是一条可行出路;政府可将全部安置人员纳入社保,解除保障担忧。
5 . 去产能债务问题如何解决?
首先,可以利用资本市场展开债务重组,在兼并重组中处理债务。例如,通过资本市场发行高收益债券、优先股、可转换债券或其他创新融资工具,可以为企业募集兼并重组过程中化解负债、整合资产所需要的资金,促进兼并后的企业顺利完成“减量置换”目标。
其次,可将不良资产证券化或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转让交易。一方面,资产证券化能实现银行不良资产的批量处置,其运用结构金融手段隔离银行不良资产风险,并获得现金注入;另一方面,银行不良资产可以由市场化运作的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并集中运作处置,隔离风险,提升效率。
第三,对部分主业经营仍有前景的企业债务可以实行债转股、债转可转债等方法。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指出,“此次去产能中,部分债权也可以像上个世纪 90 年代国企改革一样,实施债转股的做法”。另外,目前我国的可转债市场也发展较为成熟,债转可转债也是一种备选的方案。
第四,产业重组基金是发达国家常用的处置债务方式。例如,日本政府在 2003 年成立了产业再生机构(IRCJ),截至2005年3月,IRCJ共收购了上百家金融机构的债权,重组了41家企业,涉及食品、百货、工业、化妆品等诸多领域。
最后,企业破产清算,商业银行可自主核销呆坏账,政府可以对收取抵债资产的给予适当税收补贴。为了促进过剩产能退出,应当对银行取得与处置不良资产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尽量简化税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或者制定针对性政策,鼓励银行对资不抵债的公司进行破产清算。
6. 如何确保去产能政策执行落地?
本轮去产能政策必须在执行层面上有所突破,才能看到去产能实质见效。
将处置僵尸企业、安置职工等内容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范围;加强环保执法力度,把四大标准作为技术硬指标;通过挂牌督导、问责机制等方法破除去产能过程中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
目前,去产能将会给就业带来多大的压力,这一问题备受瞩目。华创证券分析称,去产能对就业影响有限。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1月底,我国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为361.2万人。如果按照去产能8%-12%对应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就业减少8%-12%计算,钢铁产业去产能将带来28.9-43.3万人失业。
由于2015年我国煤炭总产能约为57亿吨,未来三年共计淘汰7亿吨产能,相当于去产能13%左右。而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5年11月底,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约为441万人,按照去产能13%对应就业人口减少13%推算,煤炭行业去产能将会带来约60万人失业。
回顾1998年去产能,当时产能过剩最终得以消化,那么98年供给侧改革时,财政、税收和国企改革具体如何进行?据兴业证券总结:
积极财政政策:发行特别国债用于向四大行注资,化解四大行资本金不足风险;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税收结构,支持出口,吸引外资和减轻企业负担。
积极货币政策:多次降息降准;大力推行债转股,北京水泥厂债转股是当年较为典型和成功的案例。
配套产业政策:政企分开,撤销电力、煤炭、冶金、机械等部门,设立国资委,国资委以出资人的身份管理国有资产;实施“抓大放小”,推动国有企业战略性组改,国家着重抓了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影响的520户国家重点企业,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企业减员增效,国有企业从11.38 万家下降至6.5万家,减少幅度达到42%,为了安置下岗工人,国家先后出台了财政补贴、下岗工人再就业服务、建立社保体系和最低生活保障体系,以及提前退休和“买断工龄”等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