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煤炭市场实现供求平衡,改变当前煤炭供大于求的局面,自2012年年底开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其力度和密度空前,经过多方努力,违法、违规煤矿建设生产得到了遏制,产量盲目增长和劣质煤进口得到了控制,企业负担重的问题有所缓解。但要彻底解决我国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不折不扣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措施的同时,还需要政府和企业做好以下工作:
政府层面:首先要控制煤炭产业投资规模。2000年以来,在市场利好形势的刺激以及国家优惠政策导向下,煤炭企业强控资源,快速投资扩建新矿。数据显示,我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固定资产投资从2000年的211.39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4008亿元。产业的过度投资,导致产能超前建设,针对我国煤炭市场供过于求的现状,目前政府主要以行政命令的方式限制煤炭生产,实际上调控的是煤炭产量,而非煤炭产能。煤炭产能的调控应从控制投资规模入手,从源头上限制产能的扩张。
其次,对煤炭落后产能应直接淘汰。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全国累计淘汰落后煤矿7250处、落后产能5.6亿吨;2015年全国淘汰落后煤矿1340处、落后产能约9000万吨。令人不解的是,在国内煤炭市场供过于求的背景下,煤炭落后产能淘汰工作不仅没有化解煤炭产能过剩问题,反而使煤炭供过于求的矛盾进一步加剧。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地方在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是整合或者升级改造。整合是将几个小煤矿整合为一个大煤矿,煤矿数量减少了,看似落后产能淘汰了,实际上其产能并没有减少;而升级改造则使小煤矿的落后产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变成符合不被退出的产能要求。当前,我国煤炭落后产能的淘汰途径是:关闭、整合、升级改造。只有关闭才能让煤矿数量和落后产能的绝对减少;而通过对小煤矿整合和升级改造,尽管可以减少煤矿数量,表面上看落后产能淘汰了,但实际上是使煤炭产能大幅度的提高了。
企业层面:首先要主动转型。转型升级是企业无奈的选择,不转型就难以发展。对于煤炭企业来说,转型尤其需要打破对“有形资源”的依赖,要从更高层次上整合“无形资源”。要摆脱单纯生产和制造的模式,依托技术和人才优势,大力发展设计、研发、物流配送、金融服务等产业,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要不断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黄金十年”许多煤炭企业在高速增长掩盖下,犯了非理性发展错误,在此次转型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如战略缺失、投资失误、管理滑坡等。战略缺失的风险远远大于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在产业发展上“乱撒芝麻盐”,导致产业“小、散、乱、杂、多”,真正发展壮大的屈指可数等。
其次,大型企业应基于自身优势开展并购,提升行业集中度。行业集中度是决定市场结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集中体现了市场的竞争和垄断程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我国前9家煤炭企业产量占全国煤炭产量的38.2%,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贝恩和日本通产省对产业集中度的划分标准,我国煤炭行业市场集中度过低,属于竞争型的市场结构。由于煤炭市场集中度低,在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跌的情况下,各煤炭企业纷纷采取扩大产能、增加产量的市场策略,通过低价销售维持自己的市场份额。过度竞争又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相反,如果煤炭产业集中度较高,属于寡占型市场结构,那么在市场供过于求,价格持续下跌的情况下,几家较大的企业可以通过控制煤炭产量来影响市场供应量,从而维持市场价格。因此,提高产业集中度是解决我国煤炭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的重要手段。根据当前煤炭生产和消费格局,考虑到当前煤矿相关产业均已过剩的事实,大型煤炭企业可基于资源优势开展有针对性的并购,既可以提升行业集中度,有效控制产能,巩固自身竞争优势,还可以降低社会能源生产成本,提升资源配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