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游客山西来旅游的消费收入,国外友人相当于一吨半优质焦煤,国内相当于两吨动力煤,这便是发展方式带来的差异性。作为资源性地区之一,与外界经济环境的密切关联,当外部的经济环境形势好,相关产业的发展势头强,对煤的使用需求旺盛,那么资源就会成为来钱快的最好方式,不过却始终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抗风险的能力也不强。因而,实行经济转型,改变发展方式,对于资源型地区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就可能在经济下行和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地步。
在国内,像山西“以煤独大”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同为以煤而兴的湖北神木县、内蒙古鄂尔多斯等。早在2001年,国务院在辽宁阜新市开展了全国首个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试点。此后,国家先后分三批界定了69个资源枯竭城市,山东枣庄、辽宁阜新、甘肃白银涵括其中,而《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首次界定了全国262个资源型城市。相比其他地方来说,山西则是“一省独煤”的经济形态,因而转型的压力更大,任务也更为艰巨。
经济转型的动力来自于外部的压力,随便刨个洞就可见煤,随便挖点煤就可以换钱的日子已不复有,靠煤发展的模式难以为继,转型之路已不可避免。现在煤不但比较效益下降,在个别地方还可能会成为一种累赘,因为转型就意味着要调整产能,关停并转之下还得对从业人员进行分流,同时保稳定、保增长才能保就业,而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新的增长级,无法做到一蹴而就,还得慢慢地培育与积累,资源型城市面临的压力之大则可想而知。
其实,在新常态之下,任何地方都会面临着转型之痛和升级之苦。不过,迈过了这一步,又会实现动力强劲的增长,包括东莞在内的制造业发展地区,同样需要“机器换人”式的替代。不过很显然的是,这些地方最终再度走在了前列,在主动出击中实现了突破。反之,国内很多地方还没有这样的危机感,无法在压力下找到转型的路子,甚至在重复别人已有的故事,究其原因还在于,在对待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上,还没有厘清“煤与游客”的关系。
“煤与游客关系”包括极为丰富的内容,其中两个核心是,一是载体并不完全一样。前者是枯竭和递减型模式,并容易形成路径式依赖,而后者是长效性和可持续性,符合第三产业发展的趋势。虽然两者都是靠“资源”生存,不过在性质上并不相同,一种是消耗型,一种是消费性,前者卖完就没有了,后者却可以创造源源不断的财富。二是取向性不同,如果说前者是需求型,那么后者就是供给型。因而前者的前景取决于外部的需求,而后者却可以通过打造并吸引游客的纷至沓来。
“免费的西湖”说明,煤与游客的关系里面,除了有经济账,还有环境账和民生账,最终的走向也会大相径庭。现在,山西能够基于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在算经济账上先进一步,那么其他地方同样应当算算“煤与游客”的关系,才能厘清新常态与旧常态的区别,并在转变观念后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