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对于造成难以治理污染的能源应先考虑减产。例如煤炭是一种高碳的能源,碳基本上很难去掉,因为治理成本太高,所以必须减量化生产,生产越少,对生态环境越有利,使用量越少,对环境越有利。”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在由新浪网举办的主题为“未来商业模式”首届“C+峰会”的能源分论坛上表示。
我国提出了“十三五”的规划框架要实施可持续发展,能源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会发生变化,以适应我国的发展路线。韩文科表示,我国的能源转型现在已经开始。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已经从高增长、高消耗转到GDP的中高增长,能源的消耗也比较合理的情况。
他认为能源转型驱动因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我国的领导集体有很强的转型动力,因为需要治理雾霾等环境问题,而解决当前的问题就要驱动新能源的发展,所以需要强转型动力。
另一方面的主要原因是政策环境造成的,换句话说能源的转型处于被动,在政策约束下必须转型。过去的粗放式增长,主动权在能源产业者的手里,比如说煤炭的产能扩张,更多地追求经济增长。而现在我国跟随世界大势发展绿色低碳的发展路线,这就要求煤炭等传统能源产业转型。
他进一步解释,这些政策已经在推动转型。例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这个政策框架,虽然是包含了水和土地为主的生态环境治理,但这个政策反馈到能源领域,就会促使能源转型。尽管效果还没有发挥出来,但是未来按照生态文明建立提出的各项环保标准,目前很多能源产业方面的企业是无法达标的,如果标准一直提高,企业想要生存就必须符合标准,那么必然需要转型,进而也会促使整个能源产业转型。
能源转型也离不开清洁和高效利用。韩文科说,对于高污染的能源首先应该减产,其次才应该是考虑清洁和高效利用。以煤炭为例,由于煤炭是高碳的,碳基本上是很难去掉,并且治理成本太高,所以必须减量化生产,生产越少,对生态环境越有利,使用量越少,对环境越有利。
他表示,现在有一些人的看法是,可以将煤炭维持现在这个产量或者以后还会再稍微增长一点,将这个消费量进行清洁高效利用。但是从事实来看,清洁高效利用煤炭并不能达到空气治理的要求,至少在目前的技术下还做不到。虽然我国现在已经开始治理散煤的销售,可是空气的PM2.5合理指数在一些地区还是不能够成为常态,因此减量化还是必行之事。